国务院发布白皮书,为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向智能化迭代更新指明方向!

行业资讯
2023-02-06

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

白皮书在绿色矿山建设部分,介绍了我国矿业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勘查和绿色开采,提升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情况。

十多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在破立并举中,一手抓矿业绿色转型,一手抓清洁能源开发,为矿业低碳发展注入了汩汩动能。

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绿色矿山”健全绿色矿山标准体系

不同类型的绿色矿山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资源,拥有什么样的矿区环境,如何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自然资源部因矿施策,制定了相应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规范,明确了基本要求。建成了一套由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6项一级指标以及24项二级指标、100项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定了绿色矿山的“达标线”。

国家级绿色矿山创建“跑在前”,省市县绿色矿山创建联动发力。浙江、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福建、新疆、内蒙古等15个省(自治区)制定了地方标准以及量化评估指标、评估办法,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蔚然成风。

矿山企业也“不待扬鞭自奋蹄”。多家矿山企业都研制了自己的企业标准,主动转型,自我加压。

在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配合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指引下,越来越多的矿山已生成“绿色基因”并茁壮成长。

白皮书显示,我国已建成11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创建了50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围绕“怎样建设绿色矿山”加强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绿色科技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源动力。2022年,自然资源部开展了新一轮评选更新,遴选产生了涵盖地质勘查、采矿选矿、绿色低碳等多方面的317项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近年来,我国砂石骨料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行业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部分砂石骨料矿山企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进一步加快行了业技术升级步伐,解决了我国砂石骨料企业发展水平两极分化问题,促进了行业整体装备、工艺技术水平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

受自然资源部委托中国砂石协会等单位对《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19年版)》中的技术在资源节约、效率提升、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估。中国砂石协会积极组织行业优秀企业申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评选活动。

砂石行业的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包括:短流程低能耗高品质的砂石软岩高效加工技术,高效硬岩砂石成套加工技术,矿山固废、尾矿及废水减量化、资源化技术及装备,基于采矿无人化、选矿智能化、生产和安全实时监测监控、远程运维、能源管控、设备维修维护和安全虚拟现实培训等集于一体的AR/MR矿山智能管控平台及其工业APP,将新能源,无人驾驶,智慧矿山等技术集成与创新的绿色智能矿山运输设备等,破碎及筛分物料负荷感应智能调速节能技术,低磨耗装备材料制备,机制砂石制备在线质量监测技术,国防工程和核防护工程用高性能骨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集中高压远程送风湿法凿岩新工艺,客土喷播技术等新一代砂石技术装备。

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的建立和推广是实现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矿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些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先进适用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为矿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及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申报成功,进入自然资源部的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意味着获得权威的认可。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相关单位推广,有助于提高先进适用技术转化率和普及率。入选技术目录后,申报企业的知名度及荣誉感将显著提高,更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和技术推广。砂石骨料作为全球最大宗的矿产品,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特别是大力推广和采用低碳技术和装备,可以为砂石行业的碳减排和碳中和做出重大贡献。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持续推动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在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同时,陆续发布了124种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建立了我国矿产资源完整的“三率”指标体系。目前,全国有3000余家矿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在“三率”的约束与绿色技术的推动下,以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矿地和谐为主要目标的绿色矿山建设,不仅提升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还推动了矿区环境治理,并向着智能化绿色矿山迭代更新。

砂石发展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倡导“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广袤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中国的绿色发展,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深化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为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迫切,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中国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立足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现实国情,既为当代发展谋、也为子孙万代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中国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一系列关系,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四)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只有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携手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才能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守护好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中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向世界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推动绿色转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绿色发展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积极健全国土空间体系,加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途统筹和协调管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有效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推动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快速积累,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国土是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中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可持续。

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加快完成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逐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三大空间格局。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筑牢国家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着力防控化解生态风险,将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的县级行政区确定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重点,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推动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水平持续提升。

(二)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中国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大力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初步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国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生态重要区域国家公园创建。截至2021年底,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7%以上,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services@kjzj.com

收藏 收藏
已收藏 已收藏 收藏 收藏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
求购